1. OSI七层和TCP/IP四层的关系
1.1 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立TCP/IP模型。
1.2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而TCP/IP则相反,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
1.3 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user data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OSI七层网络模型 | TCP/IP四层概念模型 | 对应网络协议 |
应用层(Application) | 应用层 | HTTP、TFTP, FTP, NFS, WAIS、SMTP |
表示层(Presentation) | Telnet, Rlogin, SNMP, Gopher | |
会话层(Session) | SMTP, DNS | |
传输层(Transport) | 传输层 | TCP, UDP |
网络层(Network) | 网络层 | IP, ICMP, ARP, RARP, AKP, UUCP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 数据链路层 | FDDI, Ethernet, Arpanet, PDN, SLIP, PPP |
物理层(Physical) | IEEE 802.1A, IEEE 802.2到IEEE 802.11 |
具体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协议模型
2.1 七层结构记忆方法:应、表、会、传、网、数、物
2.2 应用层协议需要掌握的是: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rotocol)、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IMAP4(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
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如上图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经历的过程如下:
(1)(DATA)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在应用层,用户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2)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3)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它们是:
会话层报头(Session Header,SH)、
传输层报头(Transport Header,TH)、
网络层报头(Network Header,NH)、
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 link Header,DH)。
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4)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5)同样,目标主机的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与物理层类似的去掉各个报头的工作。最终得到原始数据,并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3. TCP/IP四层模型
3.1 应用层:对应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3.2 物理链路层:对应OSI中的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也有叫网络接口层)
3.3 数据包说明:
IP层传输单位是IP分组,属于点到点的传输;TCP层传输单位是TCP段,属于端到端的传输
3.4 TCP/IP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参考博文链接:http://blog.csdn.net/21aspnet/article/details/5780847